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好税务风控“保险杠”
2022年11月25日 版次:05 作者:陈俊 雷晴
【新闻回放】11月21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报告,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1月—10月产量559万辆,同比增长108.4%,累计渗透率达24.7%,对汽车市场增长贡献率超80%。
业务创新高峰期,往往也是涉税风险的频发期——这一点尤其值得新能源汽车企业关注。近年来,在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一系列有力政策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这一赛道,市场竞争随之愈发激烈。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股权、技术、品牌、运营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创新,以期增强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相关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行创新时,应及时设置好涉税风险防控“保险”,有针对性地提升涉税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自身在新能源赛道上行驶得更快更稳。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不仅应用了许多新技术,而且会为消费者提供较为多样的增值服务。不过,这些新技术和服务通常涉及互联网信息业务、高精地图、融资租赁等专业领域资质牌照。由于这些相关牌照对外资有限制,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获得海外资本市场融资、增强发展实力,往往采取协议控制(VIE,可变利益实体)架构搭建股权结构,由中国籍个人设立法人主体持有外资被限制的业务牌照,并开展相关牌照许可的业务。
在VIE架构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内部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一不小心就可能引发涉税风险。结合笔者在实务中的经验看,相关企业务必高度关注自身关联交易定价方法的合理性,及时检视集团旗下造车厂、技术研发中心、销售公司等各主体的利润水平是否与其承担的功能和风险相匹配,切实构建科学合理的转让定价模型,始终确保定价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同时,为了更好地赢得市场和消费者,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营销方式上积极创新,购车赠送消费积分、赠送含政府补贴的消费券、抽奖等五花八门的促销方式轮番上场。从实践看,这些营销活动背后的涉税风险很高。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F公司推出购车送积分活动,每台车售价16万元。其中,当地政府对消费者给予每台1万元补贴,消费者实付15万元。F公司赠送给消费者20000积分,该积分可以在F公司的网上商城中换购商品,也可用于日后抵扣消费者换购新车的购车款。
在这种营销模式下,F公司销售一台车,在会计处理上应将积分按照其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入,将16万元减去递延收入的余额确认为当期销售收入。在税务处理上,F公司应将16万元全额确认为当期销售收入。如果后续消费者使用积分兑换商品,F公司应确认视同销售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消费者在购买下一辆车时使用20000积分抵扣购车款,此时F公司应按折扣销售处理,并在同一张发票上合规注明销售折扣金额。由于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存在差异,企业需要就有关差异进行持续跟踪记录,防止出现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直播带货日益火爆,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创新营销模式时,也采取了直播带货这一新形式。不过,不同的直播平台,其业务性质、合作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新能源汽车企业应高度关注合作平台及主播的税务合规性。例如,企业所支付的网络营销费,应作为宣传费还是广告费列支,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地进行处理。
在技术创新方面,搭载智能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卖点,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该技术的研发与布局。实践中,不同汽车品牌的智能驾驶技术付费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一次性单独付费模式,二是订阅服务模式,三是将该技术的价值包含在购车价内的模式。
在进行税务处理时,相关企业需要针对这三种不同的付费模式,准确判断智能驾驶技术服务与汽车销售属于兼营还是混合销售,适用哪档增值税税率,如何开具发票等。笔者认为,在一次性单独付费模式下,相关企业可以对智能驾驶技术服务的销售价格单独列示并准确核算,以有效避免因业务混合、核算不清所带来被调整从高适用税率的风险。
在一个产业蓬勃发展的初期,一些企业为了快速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认可,往往会采取创新的业务模式。但也要看到,在业务创新步伐加快的同时,涉税风险防控必须跟上——从长远看,随着产业相关政策的健全和市场的成熟,合规水平将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行业务创新时,务必打牢涉税合规基础,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避免因发生涉税风险而带来声誉损害,促使企业增强竞争力,实现更加健康、更加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