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题座谈会召开
2021年11月08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1 作者:记者陈顺扬 陈佳赓
本报讯(记者陈顺扬 陈佳赓)11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税收宣传中心和中国税务报社联合举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专题座谈会。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北京市税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有关专家以及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记者代表,围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背景和落实情况等开展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的决策部署,税务总局出台办法允许企业在10月纳税申报期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季度优惠;同时,简化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调整优化计算方法,方便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缓解资金压力,减轻办税负担。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顺应了科技创新的规律,在扩大创新驱动发展优势、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确立我国在全球化分工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加座谈的企业代表充分肯定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效果。他们表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力度大,对企业而言是重大的政策利好,增强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他们还表示,税务部门为落实政策推出的系列服务举措有效解决了办税痛点,切合企业实际需求,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详细报道见A2版)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021年11月08日 版次:02 作者: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税务总监李迎:
不断释放的税收红利吸引我们扎根中国
西门子公司扎根中国发展近150年,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3.2万名员工,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西门子之所以坚持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取得不菲的发展成绩,与中国不断优化的税收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今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规定企业可以在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就上半年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9月,国家税务总局2021年28号文件扩大企业享受优惠的范围,允许企业就1月~9月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吸引西门子在中国研发投入不断“加码”。今年前9个月,西门子在中国研发费用同比增加,专利提交数量和授权数量均超过去年同期。
作为一家老牌企业,为保证公司产品在行业持续领先,西门子高度重视研发投入;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把研发费用投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精准测算投入产出比。我们在向总部报告工作时,侧重从税收角度算账,告诉总部向中国加大研发投入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企业现金流。
营商环境是国家经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新鲜氧气,是吸引力,更是创造力。中国不断释放的税收红利吸引我们扎根中国,激励我们携手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共创价值,助力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未来,我们将更加专注于数字化创新业务,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贡献西门子的力量,也期盼未来中国的税收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税务总监王晓雪:
减少了资金占用 盘活了现金流
我们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营业务为新兴技术软件产品开发销售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民族品牌,创新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创新投入方面我们不遗余力。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更加精准地惠及企业研发创新行为,对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只能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才能享受。新政策允许企业在10月提前办理今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盘活了现金流,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另外,新政策对研发费用“辅助账”的格式进行简化,企业既可以使用老版本,也可以使用新版本,还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自己设定,这大大地减轻了我们的办税负担。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我们举双手拥护新政策。
同时,我们感受到了来自税务部门全方位的政策宣传。税务总局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的权威解读,在各类媒体都有详细的介绍,税务局第一时间把政策优惠打包通过微信工作群、公众号、APP等推送给我们的财务人员,负责联系我们企业的税务干部也多次打电话提醒我们要及时用好政策。
贴心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了公司的迅速发展。企业享受研发费用预缴加计扣除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极大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坚定了企业健康发展的决心。为了研发出行业领先的高精尖产品,今年公司将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大力推动青年工程师计划,招募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
深圳航嘉驰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田瑞萍:
免的不仅是税 还有后顾之忧
我们公司是一家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智能家居、新能源电池等产品的高科技企业,长期服务联想、海尔、惠普、戴尔、OPPO、VIVO等知名企业。身居深圳,我们充分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和本地良好营商环境。特别是前不久印发实施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给我们带来了减税负、增信心的“双重”利好。
按照新政策规定,公司首次在季度预缴时就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而不是等到年度汇缴后享受;作为制造业企业可以适用100%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公司应预缴的税额比原来下降了76%,少缴税款1000多万元,大大盘活了企业现金流。更重要的是,这项政策体现了国家坚定支持企业创新的决心,展示了对制造业实体企业的扶持力度,免去了我们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研发投入、扩大再投资再生产的意愿更强、信心更足。
另外值得点赞的是,在政策宣传中,税务部门的服务非常到位。深圳市税务部门给了我们电子化提醒、精准化辅导和清单式服务,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优惠政策的内涵、背景和注意事项,让我们放心享受优惠政策。
今年以来,公司持续在5G、智能制造、物联网、新能源等领域的电源产品研发和制造中持续发力。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293%,为电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
北京大清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翟海虹:
政策再加力 创新添底气
我们公司长期专注于伤口管理、微创手术、口腔医学以及再生医学领域,是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疗公司。这次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8号公告”,再一次给我们带来了重大利好。
近期我们按照新政策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充分感受到时间更早、红利更多、核算更便捷等特点。新政策在允许企业在季度预缴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外,还将原来按照每一研发项目分别计算“其他相关费用”限额,改为统一计算全部研发项目“其他相关费用”限额,相当于允许限额在不同项目之间调剂使用。这对我们这种高研发投入企业来说,优惠力度更大,计算起来也更便捷。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可以说是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盼。目前,我们公司享受到的税种优惠政策就有4项:生物制品增值税按3%简易征收,出租不动产增值税按5%简易征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优惠税率征收,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按100%加计扣除。医学领域的技术产品创新时间长、链条多、费用大,一个产品从创意、立项、研究,到试制、临床验证,再到正式上市,短则7年,长则15年。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是国家对我们最实在的支持。加计扣除力度的不断增加,让公司的税负不断减轻,我们在坚持科技创新上更有底气。
一直以来,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将其视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在研发投入上可以说是不惜成本,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2%左右,有的年份达到15%。我们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多次承担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研发专项等攻关课题。现在,公司已拥有59项知识产权,其中多项是国际领先的专有技术。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税务部门的精细服务。
北京朗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钱晓峰:
优惠让“国产替代进口”步子迈得更快
作为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对于朗视公司而言至关重要。这几年,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支持下,朗视公司逐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脚步。2020年,公司共有5个项目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895万元。在当前环境下,超过千万元的优惠对企业而言着实是不小的数字,也让我们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更有信心。
目前,公司拥有专利四十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十余项。特别是公司几年前推出了首款国产口腔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打破了进口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本领域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国产替代进口,是我们作为民族企业的责任感。在这方面,不断加码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谓是公司研发的“及时雨”。
2021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10月份进行三季度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按照政策规定,公司可享受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约2035万元,这项政策颁布实施给企业带来的税收优惠力度非常大。
除此之外,公司在2020年度还享受社保减免约530万元,帮助缓解了公司经营困难。在服务方面,我们总能及时从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视频和文章,海淀区税务局第二税务所也会对相关政策应用、报表填报等给予详细指导,随时解答问题,这都让我们感到很暖心。
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黄晓荔:
送给技术创新企业的政策大红包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混合动力和电力驱动控制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是上海市首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有员工约8500人,其中研发中心拥有3200多名科技人员;申请知识产权1597项,其中发明专利829项,是典型的技术创新企业。
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金额比较大,一般都在10亿元以上。因此,对公司而言今年最大的税收政策利好就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当时一看到上海市税务局给我们推送的13号和28号公告,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对公司是个巨大利好。
今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不仅没有因为汽车行业增速放缓而下降,反而有进一步的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达到6.9亿元,享受的税收优惠超1亿元。再加上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估计公司全年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将超过4.5亿元。这些优惠带来的都是“真金白银”,让公司能够有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创新上,对研发人员的个人激励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极大提振了公司加大研发力度的信心。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卢淑华:
扣除比例两连涨 免税红利逐年增
这几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两次提高扣除比例,中车长春公司都赶上了。随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提高,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逐年增加。
2018年扣除比例提高至75%后,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9.15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2.29亿元;2019年扣除金额10.13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2.53亿元;2020年扣除金额10.42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2.61亿元。今年扣除比例提高至100%,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7.05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1.76亿元。
我们的切身感受是,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和优质的纳税服务,帮助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具备年产180列~200列动车组、4000辆城铁车、600辆普通铁路客车的能力。公司的产品已出口至2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车数量累计超过9000辆,签约额超过120亿美元。
我们坚信在国家减税降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公司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一定能够更好地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全方位振兴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