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税务科技发展十大猜想
2021年08月25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单晓宇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指出更好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税务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等方面的变革引领作用。未来税务科技发展的趋势如何?最近本报召开座谈会,邀请有关领域专家,多角度畅谈税务科技创新,描绘税务未来发展蓝图。记者根据专家研讨发言,梳理出“十四五”时期税务科技发展十大猜想。
猜想一:发票电子化“撬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专家认为,电子发票的应用将逐步实现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报销、入账、存档、申报等全环节电子化,推动发票管理模式乃至税收征管模式的改革。特别是在便利纳税人、降低经济运行和环保成本的同时,推动财税一体化、供应链协同化建设,提高纳税人现代化核算和管理水平,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信息、交易、结算的衔接,推动经济运行模式创新,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猜想二:税收数据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
专家提出,随着智慧税务建设的高质量推进,每年将产生海量的税收数据,涵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交易行为,是宝贵的“金山银库”。在安全、可靠、可追溯的前提下,对税收大数据再开发、再利用,能有效服务国家宏观治理与企业微观经营。如,渗透到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电子发票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数字凭证,并可通过高度聚合形成经济交易活动数据库。依托大数据深度加工、全景式分析和多维度关联,电子发票数据将进一步应用于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分析,更好服务宏观经济决策、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税收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
猜想三:智能办税服务走向“私人定制”
专家预测,人工智能通过提炼分析纳税人缴费人日常行为,赋予其个性化标签,主动识别其个性化需求,实现纳税人缴费人合理诉求的快速响应,随时提供“私人定制”办税服务。如,税务机关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量化分析纳税人特征和办税行为,进行科学分类和加注标签,从而根据纳税人办税习惯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又如,纳税人可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税务人员“面对面”沟通,轻松实现业务的在线交互办理,推进纳税辅导更为精准、高效。
猜想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持续拓展深化
专家表示,随着5G网络的推广普及,线上“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范围将不断扩大,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一次不用跑”即可在线办税缴费。同时,随着跨行业数据标准规范的逐步统一,财务系统和税收信息系统可实现无缝衔接,推进企业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根据税务规则智能化生成各类申报表,自动完成纳税申报,从而有效减少办税环节和办税时间、减轻企业财会人员工作负担,推动“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持续拓展深化。
猜想五:跨区域办税获得“新体验”
专家推测,随着信息系统融通和数据交换共享的持续推进,属地征收的税收征管模式将会在制度上有所突破,在业务实现方式上实现创新。跨省经营企业全国通办涉税涉费事项范围将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税费事项全国通办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纳税人跨区域办税将获得“新体验”,有效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猜想六:税务信息化全面迈向云时代
专家表示,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越来越快,传统的税收信息系统架构在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高并发的计算能力方面不足凸显,采用云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税务总局已经在数据中心建设私有云平台,部署自然人电子税务局、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并在政务云平台部署“学习兴税”“金税桑榆”等移动应用。下步,将通过改造数据中心、规范云技术架构标准、统一云节点管理、推进国产化应用等措施,加快税务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税务特色的“金税云”,推进税务信息化进入“云化”时代。
猜想七:税务区块链技术应用成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社会性典型范例和潜在标准
专家认为,税务部门可将区块链技术定位为数字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造全国税务区块链基础平台,进一步增强税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多部门信息共享和多方业务协作的能力。如,在不动产登记场景,税务部门可通过“链”的方式获取不动产交易所需的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房屋交易信息、自然资源部门不动产登记信息、公安部门户籍信息以及民政部门婚姻信息等共享信息,并将完税信息同步提供给其他部门或纳税人使用,确保各方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并实现防篡改以及共享过程的留痕可追溯。
猜想八:GIS地理信息应用将推进税务时空分析能力变革
专家判断,将地理位置数据和税务大数据相结合形成的税务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将成为辅助决策、税费征管的基本工具,实现决策指挥、税费服务和税收征管的全景式展现、可视化跟踪、立体化分析。当GIS技术应用于决策管理时,依托GIS技术地理时空可视化能力,直观展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区域间要素流动情况,为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多元化分析,辅助政府科学决策。当GIS技术应用于税费服务时,一方面,依托GIS技术可视化分析能力,挖掘企业状态及变动情况,精确定位同类型纳税人,助力税务机关针对性开展税费辅导、政策推送和涉税提醒等服务,形成对纳税人缴费人全图覆盖、精准定位、多维跟踪、滴灌服务的数字化动态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依托GIS技术空间计算能力,结合政府共享数据资源,通过在地图上圈划即可精准采集税源数据,加快税收监管与服务相融合。当GIS技术应用于税源管理时,可打造集户籍管理、税源分析、风险监控于一体的“智慧税图”,以崭新的视角透视税收风险、企业状况及区域经济运行,真正做到“一图在手、统揽全局”。
猜想九:动态“信用+风险”让精准监管成为现实
专家认为,在对海量涉税数据进行“一户式”“一人式”归集的基础上,应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等手段,对纳税人涉税数据进行多维度关联分析,开展动态信用评价和监控,实施差异化风险识别和预估,可切实提高税收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通过建立纳税人动态信用评价、监控预警、风险应对联动的全流程新型监管机制,可实现各税收征管系统互联互通,将纳税人的动态信用风险状况融入分类分级服务监管全过程。同时,根据实时数据生成纳税人业务疑点信息并判断风险等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管理,实现“无风险涉税行为不打扰,高风险涉税行为及时阻断”,达到“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基层减负最实化”的目标,进一步降低执法成本,提升监管效能。
猜想十:“以数治队”呈现新风貌
专家表示,坚持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以税务人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形成任务可提示、风险可预警、过程可控制、绩效可评价、操作可监督、决策可辅助的党务政务业务一体化、智能化“大办公”格局,着力打造便捷、智能、高效的全景式、一体化智慧办公平台,高效能的决策指挥平台以及智慧内控绩效平台,必将促进“以数治队”实现新突破,促进工作质效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