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案例>地方稽查案例】某装饰公司通过接受虚假材料发票偷逃税款案
2018-11-14
涉案企业名存实亡,实地核查人账全无。在直接证据缺失的情况下,海南省国税局第六稽查局检查人员采用外围调查的方式,最终查结该案,向该企业追缴税金及罚款合计4400余万元。
近日,海南省国税局第六稽查局接到关于某装饰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涉嫌通过接受虚假材料发票偷逃国家税款的转办案件。针对转办的疑点资料,海南省国税局第六稽查局立即组织检查人员对A公司展开调查,通过克服人账全无等一系列困难,最终成功查结此案。
名存实亡,检查工作陷入僵局
据系统调查显示,A公司于2006年8月31日经海南省工商局批准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室内外装饰、水电安装、不锈钢铁艺、铝合金门窗建筑材料销售、园林绿化工程等。
经查询,A公司购货发票上所标识的纳税人识别号与购买单位均不相符,且由于该公司取得的材料发票涉及金额较大,检查组在接到案件时,便立即组织人员对A公司开展下户检查。但当检查人员下户介入时,却发现A公司已是名存实亡。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早已身在美国,相关人员也无法取得联系,会计声称自己为兼职会计,账簿、凭证已全部交回公司,无法提供相关检查资料。检查工作一度陷入了僵局。
抽丝剥茧,疑点渐渐浮出水面
为尽快找到案件突破口,推进下一步检查工作,检查组紧急召开案情分析会,针对该公司的特殊情况制订了检查计划。鉴于案件的特殊性,检查人员决定从搜集公司的内部资料入手,通过结合外围调查和协查等多方取证的方式核实案情,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资料搜集工作中,检查人员了解到A公司曾在2012年使用过电子账。利用这一突破口,检查人员立即调取了该公司在2012年的电子账,对这一仅存的账簿展开详细分析。电子账簿数据繁杂,检查人员从中抽丝剥茧,发现A公司与某家单位(以下简称B单位)业务往来非常密切。检查人员抓住这一线索顺藤摸瓜,对B单位开展追踪调查,进而获取了A公司承揽B单位装修建设工程的业务往来银行账号和施工合同、银行转账票据、记账凭证和结算票据等重要相关资料,最后从银行获取了A公司所有的资金进出交易明细,借助第三方数据印证其在2011年~2012年真实承揽装修工程的收入情况。
抓住关键,违法事实最终定性
调查资料显示,A公司承揽工程施工业务,却并没有向其辖区地方税务机关申请领取建安发票,而都是在取得工程款后到税务所代开。检查组以此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该公司在税务所代开的2011年~2012年的建筑业发票进行梳理。
检查人员将梳理的代开发票与该公司2012年的企业账载记录以及申报情况结合比对,并就其列支成本的材料发票以手工协查方式向对方税务机关发出协查函。根据取得的证据和相关资料显示,A公司确实存在少报和滞后申报收入、接受虚假发票列支成本、预计人工费而未实际支付等情形,存在少申报企业所得税等违法事实。
案件经提交海南省国税局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并审理通过,海南省国税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公司作出了补缴税金及罚款合计4400余万元的决定。此外,该公司的行为已构成偷税,且数额巨大,海南省国税局已依法将该案移送司法机关作进一步处理。
案例点评:第三方证据成破获“无头案”利器
点评人:海南省国税局第六稽查局局长 陈彤华
在稽查工作陷入僵局之时,应如何“破局”?笔者认为,除了专业素养外,更多的是要依靠检查人员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对第三方取证的重视。
文中对案件突破的文字描述不足一百字,足以完整地叙述当时的工作情况,但不一定能道明税务人员当时的艰辛,再多的词语也很难写出检查人员内心的煎熬与承受的压力。在工作陷入僵局时,作为检查人员,要有不畏困难的勇气,不急躁不气馁的心态,以及沉着冷静分析案情的能力,只有从中抽丝剥茧,案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本案中,涉案企业从未在账上反映银行账号,检查人员通过追踪到该公司作收入的某工程单位获取银行账号,从银行获取其资金进出交易明细,取得了该装饰公司的真实收入情况,进而坐实第三方证据,抓住了破获案件的关键。因此,在直接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检查人员应该对第三方取证重视起来。虽然任何一个孤立的间接证据都不能证明事实,但是当所有的证据串联起来,建立起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时,就能达到证明事实的目的,陷入僵局的案件也因此迎刃而解。
来源:中国税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