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乎网站

首页 > 问答 > 全国  >  中国税务报:大企业:业财税融合,思路决定出路

中国税务报:大企业:业财税融合,思路决定出路

大企业:业财税融合,思路决定出路

2022年04月15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8        作者:唐传清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工作的公告》,提出自2022年4月1日起,在广东地区(不含深圳)部分纳税人中进一步开展全电发票试点。随着全电发票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大型集团企业的财税信息化建设将更加规范统一、标准智能,有助于解决集团企业在税务管理上面临的核算主体多、涉税事项多、突发风险大等问题。实现业财税统一融合,是搭建一体化财税信息系统的必要基础。但是,一些集团企业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工作思路,导致业财税融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建设团队,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业财税融合,对企业财税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掌握管理运营、预算控制、税务管理、法律风险评估等专业技能的管理会计人才,还需要企业财税人员对企业业务有所了解。目前,多数企业财税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界限较为明显,缺乏复合型专业财税人才。财税人员缺乏对企业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很少关注企业产品优劣、行业竞争态势、对标企业动态等事项。正因如此,财税人员往往难以理解业务的本质,对业务数据分析不够深入,无法对业务部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

业财税融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财务、税务、信息、业务各专业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培养业财税融合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建议企业以业财税融合为契机,将业务、财务、税务、信息等部门综合管理,鼓励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人才交流,助力企业财税人员从“账房先生”转变为“管理军师”,建设跨专业、跨职能的业财税融合专业团队。

转换思维,明确业财税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企业绩效考核中,业务部门和财税部门的考核指标相对独立,侧重点有所不同。业务部门重点关注销售订单量、货款回笼率、市场占有率、新客户的开发等指标;财税部门则关注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预算完成率、税款缴纳等企业整体性的经营指标。由于双方的关注侧重不同,往往会出现难以配合协调的情况。比如,财税部门关注风险控制,但是业务部门为完成业绩,愿意冒更大的风险拓展业务。此外,业财税融合项目通常会增加业务部门的工作量,也将影响业务人员深度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在业、财、税分离的状态下,各业务条线完成自己的工作即可,而业财税融合的情况下,需要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可以说,业财税融合的过程,是线性思维向跨界思维更新转换的过程。因此,企业有必要通过思维升级带动管理升级,进而实现跨界交融。以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为例,业财税融合需要打通经济数据之间、经济数据与非经济数据之间的“数据篱”,打通企业与产业链、生态圈之间的“数据篱”,这与以往企业各部门自行生成、管理数据有着明显区别,需要在跨界思维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

在具体操作时,企业可基于业务活动的各个流程节点和特点,构建业财税信息化平台,围绕收入、成本及税金之间的关系进行链接,实现商务成本、财务核算、资金支付、税费缴纳等经济数据的贯通。同时,明确业财税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业务流、会计流、资金流、税金流的互联互通,实现以财务管控业务,以业务指引财务。

加强管理,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环境

从实践情况来看,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已经上线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有些企业中,各部门还有各自的管理软件,分别产生各种数据及报表。但是,由于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的、长远的规划与安排,不同系统之间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有效的信息联动和共享,导致出现数据口径不统一、相关数据难以兼容、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等情况,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企业数据的深层价值未能被挖掘。

比如,有些企业建立了财务信息系统,但仅局限于会计核算、存货、固定资产、会计报表等模块,没有与业务部门的合同管理系统、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及自动化办公系统等进行有机整合。此时,企业获取的财税数据及时性较差、准确性不高、关联性较弱,甚至出现失真或误读的数据,这样的数据很可能会对企业决策产生负面影响。

管理与技术深度融合、信息集成共享是企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实现业财税融合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打牢业务、财务和税务管理的基础,构建业财税融合的基础应用环境,以业务价值链为主线,将财税与业务有机结合,构建起业务运营联通的数据与系统平台。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学院)

附件: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