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乎网站

首页 > 问答 > 全国  >  中国税务报:“天气预报式”分析:来自试点省市的经验

中国税务报:“天气预报式”分析:来自试点省市的经验

“天气预报式”分析:来自试点省市的经验

2021年06月18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8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雨柔 金琳 李祥林

2020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广东省和天津、兰州、太原、重庆等13个城市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以千户集团成员企业、列名企业及重点税源企业为主要分析样本,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数据优势,及时分析研判经济发展新动向,按月向地方党委政府报送“气象云图”,为地方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有益参考。经过半年多努力,各试点城市成果频出,并获得了当地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税收分析品牌已初步树立。

2021年上半年,兰州、广州、太原、天津和重庆等多个地方党政领导的案头,多了一份很有分量的“参考消息”,那就是由税务部门报送的大企业“天气预报式”经济分析报告。截至目前,各试点城市以千户集团成员企业、列名企业及重点税源企业为主要分析样本,聚焦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地方党政领导关心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分析报告,其中数十份分析报告获得地方党政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大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压舱石”“风向标”的作用,抓住大企业这一关键少数开展税收经济分析,有助于准确研判经济发展新动向,充分发挥税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税务部门“加强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就是税务部门将税收大数据深层次应用到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生动实践。那么,从试点省份和城市的实践情况看,有哪些值得推广的试点经验呢?

加强机制建设,分析工作有条不紊

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试点城市在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前,都将机制建设作为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

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刘津伟,是天津市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这项试点工作不是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部门自己的工作,会涉及规划核算处、征管科技处、经济分析处等多个部门,做好跨部门协作,建立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天津市税务局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成立了“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局、天津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主要领导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和分析材料的报送工作。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方面,主要依靠天津市税务局第五税务分局(即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天津市税务局征管科技处、企业所得税处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分析材料的撰写工作由天津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与天津市税务局经济分析处共同完成。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保障了各部门的工作协同度,分析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在诸多试点单位中,广东省税务部门是唯一在全省(不包括深圳)范围内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的单位。广东省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数据分析组组长秦婷介绍,省内各市区县发展情况不同,为了做好统筹工作,广东省税务部门成立了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广东省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在市局层面,参照省局模式开展分析试点工作。在县局层面,成立了以承担经济分析职责的部门为主体的分析团队,按期做好分析工作。由此,广东省在全省税务系统内形成了横向互联,纵向到底的组织保障体系,为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推进夯实了基础。

提高数据质量,分析结果行之有效

当记者问及,在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大都与数据采集相关。税务部门有着较强的数据优势,大企业的纳税申报数据、发票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等,为税务部门开展分析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无须过度打扰纳税人就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数据。

作为太原市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白海霞认为,数据采集是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采集是否能做到及时、准确,数据质量是否有保障,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数据,税收分析就是无源之水。”白海霞说。

白海霞回忆,其实在开展此项试点工作初期,他们在数据采集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数据采集后,税务人员实际加工运用时发现,一些数据的采集口径存在偏差。比如,提供的数据中,有些税种用的是税款所属期的数据,而有些税种则用的是纳税申报期的数据,数据口径不一致,难以加工运用。原来,数据采集人员大都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理解税收业务部门提供的采集模板有一定困难,最终导致采集的数据存在口径偏差等问题,数据质量并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税务人员加强了与数据采集人员的沟通,对数据采集口径达成共识,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提高了数据质量。

无独有偶,甘肃省税务局在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时,也在数据采集上遇到了问题。新能源产业是甘肃省政府部门重点培育发展的行业之一。前段时间,甘肃省税务局开展了针对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天气预报式”分析。但是,在采集数据时发现,一些项目规划、电网建设的相关数据资料由外部单位掌握,税务部门难以获取。为此,甘肃省税务局主动与发改部门、电力公司等单位沟通联系,争取相关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为分析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数据支撑。

甘肃省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干部魏平,主要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在他看来,与外部单位加强数据共享,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同市场监管、国资、统计等外部单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联络机制,加强双向沟通联系,才能获取更全面的数据资料,充分发挥税收数据优势,确保分析结果行之有效。

依托科技手段,分析效率明显提升

数据分析,是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

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确保分析工作的质效成为广东省税务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广东省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数据分析组组长秦婷告诉记者,从广东省的实践情况来看,依托科技手段开展分析工作是提高数据分析质效的不二法门。

据秦婷介绍,为进一步了解天气预报分析模式,广东省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徐杰带领工作团队到广东省气候中心学习交流。在气候领域统计预测方法的启发下,工作团队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和白化微分方程模型,提高了预测的精细度与精准度。在统计指标设计上,工作团队以税务总局提出的12个主要统计指标为基础,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探索出由6个维度24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既有反映经济整体变动趋势的宏观指标,也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中观指标,还有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用工情况提供对应资源匹配与共享的微观指标,进一步丰富了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的内容。

同时,工作团队仅用10天时间,开发了“天气预报式”动态卫星云图系统模块。只要企业申报数据有更新,卫星云图模块即从后台自动抓取数据,自动加工全省及各地市指标并在大屏展示,自动生成主要指标统计表格和分析报告,在为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试点工作的常态化和时效性提供保障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税收经济分析的展示方式。

聚焦地方发展,分析报告有的放矢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是开展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天气预报式”分析工作,税务部门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显著提升。“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我仍清楚地记得分析报告获得党政领导批示时的欣喜。”天津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局长刘津伟说。

截至目前,天津市税务部门共推出了5期大企业“天气预报式”分析报告。其中,第三期分析报告《从“十三五”时期大企业纳税百强变化透视天津经济发展新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十三五”时期天津市纳税百强大企业的税收动态和经济发展变化,从税收视角折射主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情况,为天津市经济社会新发展阶段换挡升级提供思路参考,获得了天津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天津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数据和经济分析科科长魏娟分析,这份报告立足于新发展阶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着眼点,聚焦党政领导最为关心关注的内容,是获得党政领导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肃省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善忠表示,大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税务部门通过挖掘税收数据分析当地大企业发展情况,并结合那些与地方发展方向、经济社会热点相契合的内容,往往更能获得领导认可。

附件: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