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管理:数字化 自动化 智能化
2022年04月20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6 作者:巫宏标 童创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立足解决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从业务流程、制度规范、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岗位体系等方面推进征管改革。本轮改革的推进,也给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应与“四精”同向而行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寓税务执法、税务监管于纳税服务之中,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当前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发票管理、税金计算申报和税务检查配合等,随着“四精”的推进,企业税务管理水平也应进一步提升。
精确执法,确保应收尽收。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税收大数据技术,实现法人税费信息“一户式”、自然人税费信息“一人式”智能归集,纳税人缴费人行为自动分析管理,确保税款“颗粒归仓”,打击偷逃税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精细服务,降低纳税成本。包括24小时在线电子发票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减少企业重复报送数据,企业税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全国通办,证明事项容缺办理等服务举措,帮助企业及时享受优惠政策。
精准监管,打击偷逃税行为。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精准定位逃避税问题多发的行业、地区和人群,精准识别隐瞒收入、虚列成本、转移利润,以及利用税收洼地、“阴阳合同”、关联交易等逃避税行为,精准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等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法治环境。
精诚共治,不让劣币驱逐良币。发挥纳税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信用高的市场主体给予更多便利,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完善情报交换、信息通报、执法联动等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从严查处、曝光涉税违法犯罪案件,在政府采购、信贷审批等业务上给予限制。
挑战:征管数智化将重构企业税务监管环境
《意见》提出,2025年基本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意味着税务部门将对企业实施更广、更全、更细的监管。
监管视野更广,从单一企业延伸至整条产业链。税务部门借助企业的电子发票、资金流水等数据信息,可以分析出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信息,链上某个企业异常也会影响其关联企业。
监管内容更全,从财务数据覆盖至业务模式。税务部门通过掌握企业采购的项目和金额、销售的品名和价格等信息,对比不同客户、供应商的价格差异,分析出企业的经营模式、业务模式,评估识别其是否存在转移利润、虚构业务等情况。
监管颗粒更细,从汇总数据拓展至明细业务。税务部门基于企业每笔资金支付、每张发票开具、每张发票报账、每笔会计核算等信息,通过数据勾稽分析、逻辑合理性比对,便可及时发现异常交易,监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建议:从理念、制度、系统三方面改革企业税务管理工作
大中型企业纳税额高、业务交易量大、上下游伙伴多,相应的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亟须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等方面整体推进、主动变革,进一步提升税法遵从度。
大力倡导并牢固树立依法纳税理念。在企业文化上,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经营理念,督促各职能部门、各级员工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在公司治理上,强化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将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税负成本的具体情况作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对外合作上,将供应商、客户等的纳税信用情况视为合作的重要评价因素,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税法遵从度。
建立业财税一体化税务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加强税收政策研究。建立适用税收政策库,至少每半年汇总更新,以及时了解最新政策,严格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开展税收管理和筹划工作。二是强化业务涉税管理。梳理分析主要业务涉税风险点,明确规范涉税处理方式,并完善相应的内控机制,对新业务、新模式,关联交易,重大资产转让、重大资金支付、重大合同签订,公司新设、合并、分立及重要经营活动等,应深入业务前端参与制定或审核涉税事项的实施方案,切实防范重大税务风险。三是优化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常态化、流程化税务风险评估工作机制,至少每年评估企业税务人员配备是否充足、税务系统运行是否有效、税务制度是否完备、重点业务税务处理是否规范、税负率变动是否合理、日常纳税行为是否规范等情况,管理层应专门审阅评估报告,并根据风险事项复杂程度、金额大小,明确责任部门及时应对。
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税务信息化系统。税收征管改革将倒逼企业提升税务管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建立发票和税务管理系统,提高日常税务管理效率。建立进销项一体化发票服务平台,集成发票开具、查验等功能,减少线下开票业务,严格限制非发票类业务报账,实现发票全业务数字化改造;建立税款计算和申报系统,通过对接外部发票、资金、核算、报表、合同等系统,自动提取数据、计算税款。二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税务风险防范能力。及时统计税负率水平,分析税基变动合理性,特别关注关联交易定价对总体税负的影响、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情况等;加强申报数据的稽核比对,同一事项在方案审批、合同约定、发票开具、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税务处理、报表披露等环节应保持一致;建立预警机制,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客户“黄名单”、常规业务“白名单”等数据库,提示业务和财务人员加强对业务真实性、发票规范性、财税处理准确性的审核和复核。三是固化税务内控要求,提高业务管理效率。构建业务、财务、税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在业务前端就规范处理涉税问题,提高业务和管理效率。比如:在销售系统中固化税目、税率、纳税期间等信息;在费用报账系统中固化支出属性、合规发票类型、发票审核要求等;在合同系统中固化印花税适用税目;在资产系统固化税收折旧年限、残值率、计税基础及变化;在研发项目管理系统中固化项目属性、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取得专利或成果、有无科委备案合同等。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驻北京特派员办事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