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这个“公共产品”的流量密码
2022年07月20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6 作者:本报记者 张思佳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专项研究小组在2021年7月和12月推出两篇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题解答的基础上,今年7月6日,又推出了第三篇《支柱二GloBE规则十五问》(以下简称《十五问》)。《十五问》在本报纸媒和新媒体刊发后,收获了众多读者的点赞、留言和转载。作为专业性极强的政策解读类文章,它的流量密码是什么?记者邀请几位专家朋友一同“破译”——
密码1:题材重大
对于“双支柱”方案自带流量这一点,专家们深有体会。2021年10月,包容性框架的136个国家(地区)就“双支柱”方案达成共识后,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红梅曾撰写一篇文章,解读“双支柱”方案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对我国影响等。“这篇专业类的文章,短短几天,点击量就破百万,我感到意外的同时,不禁思考大家高度关注的原因。”
她的答案与许多专家一样——“双支柱”方案本身具有重大意义,将开启全球税收治理新篇章。“双支柱”方案是国际税收规则的一次系统升级。从支柱一、支柱二出台背景看,支柱一是应对经济数字化带来的税收挑战,通过建立新的联结度规则,将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剩余利润的一部分(金额A)重新分配给市场国。支柱二的15%全球最低税是为近20年来愈演愈烈的税收逐底竞争划定底线,以确保跨国企业在各辖区承担不低于一定水平的税负,抑制跨国企业逃避税行为和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
在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励贺林看来,因为支柱二实施门槛更低、覆盖范围更广,对我国的影响也更大,所以解答支柱二相关问题的《十五问》备受关注。“全球最低税具有一定的‘杀伤力’,相关人士需要清楚、彻底地了解支柱二全球最低税的逻辑规则。”励贺林介绍,全球最低税“紧盯”跨国企业集团经营活动涉及的每一个辖区,只要某一辖区的有效税率低于全球最低税率,就会触发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规则,由跨国企业集团在其他辖区的成员实体缴纳补足税至全球最低税水平。对此,某些辖区不得不放弃税收逐底竞争,调整或取消低税率,并积极考虑对本辖区跨国企业集团成员实体自行征收境内最低补足税。
“双支柱”方案火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税收界。据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李娜介绍,目前,国外税收界对“双支柱”方案的研究,不仅涉及技术规则层面,而且更加关注包容性框架成员在多边谈判中的利益博弈。支柱一金额A正演变为针对大型跨国企业征税的工具,支柱二GloBE规则虽不强迫各辖区实施,但所采用的“两头围堵”机制意味着,若某辖区不实施支柱二,其所放弃的税收权益可能会被其他辖区攫取,由此迫使各辖区不得不引入支柱二。
截至7月15日,在《中国税务报》电子报以“双支柱”为关键词搜索,《财税理论专刊》共有73篇文章涉及相关内容,其中,2019年3篇、2020年3篇、2021年49篇、2022年以来18篇。可见,关于“双支柱”的介绍和研究在不断升温。对此,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智烜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阶段,“世界向何处去”成为全球之问。在此背景下,130多个国家(地区)就“双支柱”方案达成共识,代表着国际社会建立公平合理国际经济治理新秩序的共同愿望。随着“双支柱”方案的逐步明确,各界对“双支柱”方案落地的预期加大,各方讨论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
密码2:解读得当
全球最低税、收入纳入规则(IIR)、低税支付规则(UTPR)、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规则……面对这些陌生又拗口的“双支柱”专业术语,如何做好政策解读?
就算是“学霸”的专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双支柱”方案专业术语繁多、技术规则复杂,又难以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理解起来十分不容易。这次《十五问》广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文章作者参与国际税收改革谈判工作,掌握一手信息源,相关解读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与其采用的体裁和形式密不可分。一问一答有利于对“双支柱”核心概念逐一突破,以案例贯穿始终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解说搭配多个图表则便于企业对照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测算,从而对其组织架构和经营策略作出调整。
密码3:受众广泛
记者观察发现,点赞、评论、转载《十五问》的群体有企业人士、税务干部,也有专家学者,受众非常广泛。
据企业人士所言,他们不仅关心“双支柱”落地后企业税负的变动,还关注其对税收遵从的影响。“近10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在涉外税收方面积累了大量正反面经验,认识到了国际税收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十五问》的刊出,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王智烜说。
孙红梅认为,“双支柱”正从小众走向大众,不仅从事国际税收、税收科研工作的学者需要了解,各条线上的干部亦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双支柱”方案实施必然涉及国内法的衔接和调整,以及未来的税收征管,这对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包括《十五问》在内,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题解答系列文章已经回答了65个相关问题。相信随着“双支柱”方案规则设计的逐步明确,国家税务总局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回应社会关切的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