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领域的 “传奇老人”
2022年08月22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6 作者:本报记者 何国刚 通讯员 刘艳婷 万里春
立秋已过,树木的浓荫遮蔽了成都天涯石南街1号略显陈旧的家属楼。109岁高龄的四川省税务局退休干部周仁庆就住在这里。
一件浅蓝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布鞋,老先生看起来清爽干净,坐在沙发上,腰杆打得笔直。随着年岁增长,他的反应稍欠灵敏,但只要听到“税务局”三个字,就打起了精神。
“快坐,就在这里吃饭!”周仁庆操着一口湖南乡音招呼我们坐下。当我们的视线落在茶几旁那一摞厚厚的书稿上时,这位老人传奇的经历也慢慢铺展开来:参与我国第一部涉外税法的起草,首次在国内翻译引进世界通用的两种国际税收协定范本,参与我国第一次同外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谈判,96岁全国出差,106岁仍为内部刊物《环球税讯》撰写译稿……他像辛勤的园丁,在半个多世纪的税收生涯中,勤勉耕作,为后来者辟出一条条蹊径,种出一道道林荫。
参与起草个税法,啃下“硬骨头”
“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也是个大系哦!”午后,伴着阵阵蝉鸣,老先生用俏皮的语气谈起过往。
周仁庆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后曾在大学执教。1950年,在时任财政部税务总局副局长的推荐下,年轻的周仁庆进入西南大区税管局,奋斗由此启程。工作期间,周仁庆创立了一套被他称为“气象台”的税收分析方法,即定期编写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并预测下期税收收入的方法。这套税收分析范本后来在全国印发,至今仍在使用。为配合对私营经济的改造,周仁庆还负责起草了改进工商税征收的五种办法。
在周仁庆家中,靠窗的书桌上有一张泛黄的老相片。照片中,周仁庆眉目含笑,意气风发,站在财政部门口。那是1979年,已经66岁的周仁庆被借调到财政部,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两法实施细则的起草。
彼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敞开,对外经济往来迅速发展。为解决对来华工作的外国人和港澳同胞的所得征税问题,便于引进人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个人所得税制度亟待建立。但这显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工作难度很大,起草的新税法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达到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目的。当时我们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没有捷径可走。”周仁庆回忆,他只好和同事多方收集英文、日文税务书刊,从上下文义、计算公式等方面入手,对比不同文本的表达,不断琢磨。那段时间,周仁庆经常工作到很晚,深夜还在为一个问题辗转难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施行。其中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减除费用800元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也是如今我国个税免征额的开端。
谈判显身手,开班育人才
与周仁庆熟识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性情平和的人,几乎从未有跟人针锋相对的时刻,但早年的税收协定谈判是个例外。
1972年中日建交后,两国税收工作交往日益频繁。双方经商定后一致认为,应尽快举行关于签订两国租税协定、投资协定的谈判,并定于1981年1月举行第一次会谈。
这对新中国而言,还是第一次。由于没有先例可循,谈判前的准备尤为重要。时年67岁的周仁庆受邀作为专家顾问加入中方代表团。接到任务后,他全力投入,先是将国际通用的两种税收协定范本(OECD范本与联合国范本)赶译成中文,印成小册子,随后又详细研究日本与此前33个国家缔结租税条约情况,分析其特点,并就日本送来的条约草案提出初步建议,供我方代表参阅。
1981年1月底,隆冬的风雪笼罩北京,中日双方的第一回合较量开始。会谈中,日方总体态度良好,但在我方代表谈及设立常设机构一项标准时,日方代表迫不及待插话,声称OECD范本没有这项标准。但事实上,OECD范本偏袒发达国家,联合国范本则反映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要求,考虑到收入来源国的收益,较为公正。
对方话音刚落,周仁庆果断接上了火。他语气坚定地说,该项标准虽未载入OECD范本,但在联合国范本中早已明确。他拿出联合国范本作证,日方专家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当晚的宴会上,日本副首席代表为此专门向周仁庆表达了由衷的钦佩。
“周老在谈及那场谈判时,语调上扬,眼里有光。”四川省税务局退休干部徐鸿说,1982年,在川大国际税收人才培训班的课堂上,他第一次见到周仁庆。令徐鸿惊讶的是,虽然当时周仁庆已近70岁,但是在讲台上仍然思路清晰,语调顿挫,风趣幽默。
徐鸿后来得知,办这个培训班是周仁庆提出的。“当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四川作为内陆省份还没有一户外资企业,大家对国际税收一无所知。周老说,四川身处内陆也要与时俱进,要先走一步,这就需要培养国际税收人才。”徐鸿回忆道。
1982年,四川面向全省选拔20名青年税务干部开展定期培训,每周教授英语和涉外税收课程,这一举动开全国税务系统之先。学员们跟着周仁庆从零学起,学成后分散到全省各地,后来陆续成为涉外税收业务战线的骨干力量。培训班结业次年,四川万县就有了第一家外资企业,此后各地陆续有多家外企入驻。“还好当时周老组织了培训班,不然外商来了估计大家都是懵的。”徐鸿说。
开“世界之窗”,做青年榜样
如果说川大培训班第一次将当时四川税务年轻一代的视野引向国门之外,《环球税讯》则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20世纪80年代末,已从四川省税务局退休的周仁庆建议局里订阅国外期刊,方便大家了解世界税收动态。“那时单位经费紧张,互联网也不普及,订阅杂志还要从香港中转,颇费周折。”四川省税务局退休干部王荣渝与徐鸿同为培训班学员,据他回忆,订了期刊之后,周仁庆又提议局里自办刊物。
为何要“白手起家”自办刊物?周仁庆有自己的坚持:“要把国际税收理论水平提上去,打开窗口看世界,把最新资讯带给全省的税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
那时,全省只有4家单位有互联网接口,在周仁庆的建议下,局里花1.8万元开了户,因上网费用贵,一周只能上4个小时。于是局里的年轻人负责查资料,周仁庆兼职做翻译。1996年,四川省国际税收研究会成立,作为会刊的《环球税讯》同步发行,一年6期,《环球税讯》一经发行,就在国际税收圈里引发强烈反响。
作为编审的徐鸿清晰地记得,周仁庆每期都投稿,80多岁的老人总是戴着眼镜,一笔一画地认真写、用心译。
四川省税务局退休干部罗骁莉跟着周仁庆做了多年课题,徐鸿描述的一幕在她那里得到印证:“他习惯在方格纸上写作,300字一页的稿纸,每天坚持写,一直写到96岁,眼睛实在不行了才由我们代笔。”在别人颐养天年的时候,周仁庆退而不休、笔耕不辍,这种坚持让罗骁莉肃然起敬。
罗骁莉回忆起一个细节:周仁庆退休后,每天仍来局里上班,包里背着资料和一个大搪瓷碗,一天三顿吃食堂。“他对生活没有高要求,怎么简单怎么来,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学术上,这是真正的精神富有。”
在周仁庆看来,从事国际税收研究和实践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他说:“只要活一天,就要干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