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税收信息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09月09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6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中艺 伍美红
在广东南海数据中心开发基地,有这样一个项目组:组里的成员很年轻,大部分是85后、90后;项目组开发的内容也很“年轻”,是税收信息化项目首次和地理信息技术融合。
项目组成立以来,全体成员磨炼技术、甘于奉献、开拓创新、敢于担当,为税收信息化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凝心聚力搞攻关
项目组常务副组长、国家税务总局财产和行为税司二级巡视员金维生介绍:“本项目以地理信息技术为牵引,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将地理信息技术与税收服务管理有机融合,建设支撑税收征管服务和决策指挥的可视化应用平台,实现以图聚数、以数治税、以税咨政的目标。作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公共组件,本系统能够为各类税收信息化项目提供底层空间可视化的能力和服务。”
为了做好技术攻关、激发干事创业热情,项目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今年2月10日项目组进驻南海基地后,立即按临时党支部部署要求成立党小组。党小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按照税务总局部署要求,团结带领项目组党员干部积极投身税收信息化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据项目组党小组副组长姚波介绍,项目组党小组开展了“每周线上荐学”活动,常态化学习政治理论、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等业务知识,促进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开展“弘扬冬奥精神、建设智慧税务”主题联学联建活动、“踔厉奋进跟党走、决战智税向未来”主题党日暨手机微视频拍摄活动,增进了项目组内同志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项目组的党员队伍中,说起一名党员,大伙儿都交口称赞。这个人就是项目组副组长、青岛市税务局财产行为税处副处长魏大程。项目组的同事都称他为项目组的“六边形战士”,平时遇到业务、技术难题,大家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成就这样一位“大牛”的,是长期的探索和积累。2012年,魏大程接触到青岛市地税局的一个税收信息化项目,在项目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快速解决繁杂的征管问题,于是开始坚持学习这方面知识,研究如何将税收征管与地理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最终成果在青岛市推广使用。后来,青岛市税务局、青岛市总工会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魏大程创新工作室”,组建起一支专攻地理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应用的“尖刀部队”。
此次税务总局成立项目组,首先想到了魏大程团队。接到组织安排,魏大程二话没说,马上收拾行装参与到新项目的攻关中。从前期调研到实际开发,他作为现场负责人,全程在一线坚守,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帮助新人尽快熟悉地理信息技术,除了培训、答疑之外,魏大程和综合小组组长、山西省税务局一级调研员郭刚提出采用“自学自讲”的方式,让新同事在学习实践后自己来讲授,总结梳理有益经验。“知识只有通过自己消化吸收形成方法后,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不惑之年的魏大程非常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我希望年轻人来到组里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会一辈子受益。”
青春在奉献中熠熠闪耀
南海数据中心开发基地的办公楼,常常在深夜十一二点还灯火通明。“与其他税收信息化项目相比,我们组的同事不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公司的人员不了解税收,沟通起来更加困难。”郭刚说,“我们的下班时间是晚上9点,但大家基本在这个点都不会回去休息。”
在项目组业务小组原组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税务局干部王菁看来,白天打磨完善业务需求、晚上继续钻研是工作的日常状态。从2021年10月项目启动开始,王菁跟着项目组先后辗转了北京、青岛、广东南海等地。
作为业务小组“领头羊”,王菁对工作的认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业务需求的编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不断完善修改。每当有问题未解决时,王菁都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大家中午在饭堂还在谈论如何改进方案,常常引来其他人的目光,但我们乐在其中。”
其实,在项目组忘我工作的王菁,心里牵挂的还有家中父母。有一次,王菁的父亲髋骨骨折,家里缺少人照顾,当时正是项目关键时期,王菁选择了留下来。“父亲住院,母亲一个人照顾他累得虚脱,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我心里挺难受的。”
业务小组的担子重,王菁一挑就是9个月,其间一次又一次延长在一线工作的时间。“这个项目就像我们团队的孩子,我们看着它成长,也跟着它一同成长,所以我坚持下来了。”王菁说。
项目组的每一个人都在用实干践行着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奋斗情怀。技术小组组长孔兆辉和综合小组的岳冶,都克服了家里的诸多困难,对项目工作不离不弃。
坚持下来的还有来自汕头市税务局的吕宣浩,1997年出生的他,“组龄”已经有8个多月。
今年7月,正值项目阶段性攻坚期,负责与外部系统技术对接的吕宣浩,为了随时沟通,他要比别人更晚下班。“有一次熬通宵,在凌晨3点前喝咖啡和茶还有效,到早上6点眼皮就打架了,等回去休息时,一躺床上马上就睡着了。”节奏紧凑的工作,让年轻的他很快成长起来,“与税务总局同事、外部技术人员逐个对接,工作量不小,不过我也逐渐摸索出了方法。”
今年8月,吕宣浩又被项目组安排到集成小组工作,面对组织的安排,他义无反顾。他说:“能为智慧税务建设出一份力,我觉得无比自豪!”
做不断跨界的“斜杠”税务人
每一位来到项目组的新人,都需要重新出发,以创新精神开拓税收信息化的新疆域。
从业务骨干到数据能手,左飞在项目组的不同条线中切换自如,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能提出新的问题解决思路。“项目组里来自各地各条线的小伙伴都有,和大家一起讨论常常让我大开眼界,最后总有新想法。”左飞说。
去年11月,作为“魏大程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她承接了业务分析和需求编写工作,其间通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数百页的需求文本。今年2月转战数据小组后,左飞又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明确了数据汇总层、应用层的加工方向,构建了数据底座,为项目打通数据链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左飞2019年在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务局参加工作,还是一位税务新兵,刚进组时经历了不断试错的过程。“写需求文本时,经常会在讨论中发现之前写的需求点不对,文本版本更新的次数多到我都记不清了。”她说,“构建数据底座时,前一天设计的表可能第二天开评审会就被推翻了,但我从来不怕推翻重来,所以我在这里‘光速’成长。”她觉得,成功是从无数错误中试出来的。
参与过每一项功能的业务需求编写的,除了副组长魏大程,就是来自珠海市金湾区税务局的孙佳平了。
今年1月至今,孙佳平一直深耕业务需求领域。来自基层税务局的他,平时工作中对基层的征管难题深有感触。“我和同事们把税收大数据上图,能够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既能方便税务干部日常服务征管,又能为纳税人办税节省时间。”
孙佳平平时经常加班加点、熬夜奋战,在办公室、会议室,总能看见他抱着笔记本电脑忙碌的身影。和孙佳平交谈时,你能发现他三句话不离本行,正是这份对事业的专注让他成为在业务上持续创新的青年。
项目组干事热情高涨、创新动力勃发,这里还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成员。像业务小组组长、全国税务领军人才、杭州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副局长王志强,以及从番禺基地锻炼后,又到项目组担任集成小组组长的申考星等,都在为税收信息化建设贡献智慧。
以使命担当为智慧税务赋能
作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公共组件,本项目的开发要求高,为了尽快推动系统上线试运行,项目组时刻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在项目组人员只有40余人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他们以实际行动勇挑重担、不负使命。
“没问题!”这是王凯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这位来自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税务局的干部眼里,从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去年12月,刚到实施组的他就承担下专题图层采集、绘制和验证的重要任务。图层工作是项目工作的基础。此前从没接触过全国层面工作的他,设计采集表的时候,为了让全国各地的税务干部看得懂,不知推敲过多少次,推翻过多少次。为了完美,他毫不犹豫,毫不惜力!
来到南海基地已经半年多,王凯泽一次都没回家。今年5月,正好是专题图层绘图方案版本更迭最频繁的时候,需要他时刻在场跟进。“组织信任我,是我的荣幸,我就要把工作做好!”坚守前线是他对组织最忠诚的承诺,6个月时间,绘图方案就更新了数十版。王凯泽还说:“如果以后组织有需要的话,我会时刻准备着。”
今年1月,武汉市江岸区税务局的胡静玥加入了项目组。首次参加税务总局信息化项目工作,胡静玥一开始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她没有退缩,而是从零开始打基础。她经常在紧张工作的间隙抽空上知网等网站搜索文章学习,看看对项目业务需求编写有什么借鉴作用。
由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税收业务了解不多,胡静玥在和技术人员沟通业务需求之前,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白天我们进行业务设计,晚上给技术人员按税种一条条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税收业务,一轮讲下来需要半个月。”胡静玥说。
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闯劲,胡静玥成了业务小组的精兵强将。在业务需求编写中,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发票流向等指标,赋予海量税务数据新的意义。
“使命在肩,即使面对再多艰难险阻,我们也从未放下心中的责任和担当。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金维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