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乎网站

首页 > 案例 > 全国  >  中国税务报:印度电子发票的实施与特点

中国税务报:印度电子发票的实施与特点

印度电子发票的实施与特点

2021年01月13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6        作者:徐鸿

目前,印度通过实行电子发票,已经实现了全国所有发票的标准化和有效遏制近三年来在进项抵扣环节发生的GST欺诈行为的目标。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印度电子发票将覆盖全部行业领域。

2020年10月1日,印度在几经推迟后,正式实施电子发票,朝着完善货物和劳务税(GST)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背景

税制设计的需要。按照印度2017年颁布的《货物和劳务税细则》相关规定,所有企业对企业的交易(B2B)必须开具电子发票。2019年9月20日,印度GST委员会建议分阶段引入电子发票,计划自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电子发票。为此,印度政府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自愿的基础上,自2020年1月起,年流转额达到50亿卢比(1美元折合73.33印度卢比)的纳税人可自愿生成和使用电子发票,2020年2月又将这一标准降至10亿卢比。此后由于软硬件配置不充分等原因,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电子发票正式实施日期推迟至2020年10月1日。

完善管理的需要。由于印度没有GST专用发票,按照税法规定,所有符合税法规定项目的付款凭证,形式上都构成了合规的GST税务发票。由于发票形式的多样性,且税务发票并非是GST进项税额抵扣的唯一凭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偷逃税的隐患。据统计,仅2018/19财年,印度共破获1620起虚开发票案件,涉及骗取GST进项抵扣税款1125.1亿卢比。为完善管理,堵塞漏洞,印度实施GST电子发票成为当务之急。

实施

电子发票的适用范围。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NIC)负责发票登记门户网站的管理和运作。2017/18财年~2019/20财年,流转额超过50亿卢比企业的B2B交易必须开具电子发票,经济特区单位、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公路货物及运输机构、客运服务等不需开具电子发票。以后电子发票也将适用于企业对政府的供货交易(B2G),目前,暂不适用企业对终端消费者的交易(B2C)。

电子发票的运行状况。到目前为止,印度电子发票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据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统计,电子发票使用量持续上升,2020年10月1日单日生成了84万张电子发票,10月31日单日生成的电子发票多达350万张。在推行电子发票的首月,有27400名纳税人在发票登记门户网站生成了超过4950万张的电子发票。

特点

印度启动GST电子发票是继续推进货物和劳务税改革的一个突破性举措,相对于传统的发票,电子发票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特点:

标准化。首先,在满足印度商业惯例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GST网络系统和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ICAI)合作设计出了电子发票的标准格式。其次,明确了电子发票为JSON数据格式,确保任何会计软件生成的电子发票能够被其他会计软件正确地读取,也确保向发票登记门户网站所提交的发票数据是一致的。最后,标准化的电子发票能够让纳税人通过网站、应用程序接口(API)、短信服务(SMS)、移动应用程序、离线工具等方式访问发票登记门户网站,从而增加了注册电子发票的便利性。

唯一性。主要体现在数字签名特别是发票参考号上,供货方将发票数据上传到发票注册门户网站后,系统将对其进行验证和数字签名,然后再生成唯一的发票参考号。这一方面为发票防伪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为进项税抵扣提供了关键的合规凭据,理论上可有效预防和减少逃税骗税行为的发生。

便利性。发票登记门户网站生成的二维码包含了电子发票参考号、数字签名及一些重要参数和特定信息。纳税人、政府部门均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系统中查验发票相关信息并验证其正确性和真实性。

实时性。目前,电子发票信息只在发票登记门户网站(IRP)保存24小时,所带来的好处是增加了发票修改的难度,客观上有助于提高电子发票的出票率和稳定性。所带来的限制是如需修改或取消电子发票,须在发票开具后的24小时内完成。

优点:

·一次性记录和报告所有需要的发票明细信息,避免重复录入和报告可能产生的差错。

·自动申报流程可将所需的信息自动填入各种申报表中,包括创建电子通行单。

·电子发票的标准格式和数据格式可在多个软件之间操作,方便买卖双方交换结构化发票数据。

·最大程度消除了对账时发票和申报表信息不匹配的问题。

·供应方实时输入发票有利于接收方更快地收到和处理进项信息,使进项抵扣更便捷、更准确。

·实时输入发票数据,可避免数据被轻易更改,减少逃税骗税行为的发生。

·发票的数字验证和签名,以及发票参考号的唯一性,使GST发票无法伪造。

前景和挑战

目前,印度通过实行电子发票已经实现两个主要目标,即全国所有发票的标准化和有效遏制近三年来在进项税抵扣环节发生的GST欺诈行为。印度政府决定分步加快实施电子发票改革。根据规划,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电子发票系统将覆盖全部行业领域。政府还决定分阶段推出新的GST申报系统,以满足电子发票后续扩围的需要,但目前GST申报系统还没有重要更新。

印度电子发票改革刚刚起步,许多问题悬而未决。首先,电子发票系统对纳税人使用软件系统的合规性有较高要求。为了便于发票数据能够顺利地流向发票登记门户网站及电子发票能够顺利地流回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企业必须对其使用的多个软件系统进行整合集成,需要花费相当多的财力和时间,增加了纳税人的合规成本。其次,目前电子发票改革尚未覆盖B2C,而大多数的骗税案件又发生在B2C交易中,因此,电子发票应尽快覆盖这一领域。此外,还有B2G供应商范围的确定问题,实行简易征收纳税人的适用问题,实行逆向征税机制的划分问题等。

观察和思考

以票管税,进化还是“回归”。印度从GST改革以来,一直倡导信息管税的原则,刚开始实行改革时,规定所有的合法付款凭证,形式上都构成税务发票,可以申请进项抵免。而此次印度推行电子发票,从本质上是衍生出“专用发票”的概念,其唯一性特征,也与“专用发票”相契合。由此看来,不论是以票管税还是信息管税,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跨部门合作,实现无缝衔接。印度实行电子发票,有一个有趣现象,是两个政府部门协同完成这项工作。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负责发票登记门户网站的管理和运作,在对电子发票的处理过程中,发票登记门户网站与税务部门GST网站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前者承担了接收发票数据、登记、验证、生成发票参考号和二维码,以及传送电子发票等大部分工作,而税务部门只需负责查验和反馈发票参考号、接收电子发票、自动生成买卖双方GST申报表数据的工作。

多业务统筹,避免“谷仓效应”。“谷仓效应”用来描述社会上组织或企业间缺乏相互协同的现象。印度政府在进行电子发票改革时,对外努力让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团体积极参与。如对电子发票格式和模板的设计,就曾与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深度合作,广泛征求了工商界人士和专业税务中介机构的意见;对内协调负责GST网络系统和电子通行单系统等业务部门,做好数据共享的集成和对接工作,为电子发票的顺利启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

附件: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