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制度创新“牛鼻子”
2022年07月15日 中国税务报 版次:05 作者:本报记者 康晓博 曲易伸
【新闻回放】日前,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2—2025年)》,围绕最低市场准入、最简权力清单、最优审批服务、最有效监管“四最”目标,提出7大项共35分项措施,并发布一批优化营商环境“领跑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
海南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步步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离不开制度集成创新的引领和推动。对于海南税务部门来说,在自贸港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种好改革创新这块“试验田”,牵住制度创新这个“牛鼻子” 。
截至今年4月底,海南已累计发布13批123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包括多项由海南税务部门推出的制度创新举措。从实践看,海南税务部门开展的制度创新及服务创新,在便利纳税人办税缴费、为其降低涉税管理成本等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海南自贸港税收营商环境优化。比如,“无税不申报”制度的推出,使得符合相关条件的纳税人在未发生法定纳税义务的情况下,不用再按期进行零申报,有效减轻了其办税负担;再比如,从服务创新举措看,海南省税务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局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全省大企业服务和管理工作划分为三个片区,实现服务和管理资源集约化,帮助大企业更有效地防控潜在涉税风险,促使其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
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蹄疾步稳,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已全面铺开。只有始终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形成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的热潮,才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结合海南税务部门开展制度创新的经验看,要进一步做好制度创新,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立足服务自贸港建设大局,持续加强制度创新的力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海南自贸港“三区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基于此,海南税务部门有必要围绕投资贸易便利自由、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梳理涉税“堵点”,有针对性地持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形成体系化的制度创新举措,为海南自贸港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据了解,海南税务部门目前已经形成一套从鼓励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到加强项目培育,再到强化成果运用、实行容错纠错的制度创新机制。接下来,海南税务部门将持续优化完善该机制,进一步激励基层部门和税务干部大胆闯、大胆试,不断提升制度创新的质效。
——聚焦纳税人实际需求,以最大化便利纳税人为着力点,持续提升制度创新的精度。更好促进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集聚更多高质量的投资、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从实践看,只有更精准地把握纳税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纳税服务,创造更便利的办税条件,才能更好地吸引要素资源聚集。基于此,海南税务部门有必要始终以纳税人满意为出发点,在减少申报次数、精简办税材料、压缩办税时长、提升政策适用确定性等方面,推出更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举措,切实解决纳税人需求“痛点”,提供最大化便利条件,从而不断吸引要素资源纷至沓来。
——切实筑牢风险防控底线,保障制度创新举措落地的准度。从实践看,要确保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后切实发挥应有的效应,风险防控须及时跟上,这需要税务部门在开展制度创新时,提前考量潜在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在制度设计和监管手段上进行完善。通过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两手抓”,既能让诚信合规的企业更好地享受办税便利,又可以将涉税风险控制在安全壁垒内,更好地维护海南自贸港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以增值税发票申领“白名单”制度为例,为确保该制度真正惠及诚信合规的纳税人,海南税务部门在风险防控上设置“三道关”:“第一道关”即“白名单风险体检”程序。企业想要入围“白名单”,必须先通过包含39项大项指标和61项细项指标的“白名单风险体检”程序;“第二道关”即强化对企业用票实时监管;“第三道关”即做好风险异常情形分类管理。在“三道关”的有效监管下,在该制度推行的4个月时间里,有1426户不合规企业被剔除“白名单”范围,保障该制度切实发挥良好作用。